本文来自关键评论网,作者丁肇九,INSIDE 授权转载。
最近的 NFT 市场很热闹,也很冷清。
几天前,全球最有价值的 NFT「无聊猿(Bored Ape Yacht Club)」卖虚拟土地赚了 2.85 亿美元(约 84 亿台币)、烧了 2 亿美元的以太币手续费;又过了几天,马斯克突然把 Twitter 头贴换成无聊猿,过一小时又发文说「非同质化⋯⋯其实好像还是能同质化」,让相关的币瞬间涨跌 20%,也引发「把别人 NFT 的 JPG 拿来当头贴有没有侵权」的讨论。
也是在同一个时候,外媒报导 5 月第一周统计的全球 NFT 日均销量,和 2021 年 9 月顶峰相比少了 92%,活跃钱包也大幅减少,许多圈外人更笑称 NFT 热潮已退。
当然,用短期低点对照冲动消费时的顶峰数据没有太大意义,但更重要的是,NFT——或者说是整个区块链——存在之初也不是为了服务那些猴子猩猩外星人忍者狮子鸟图片的交易,在炒作型商品随着相对熊市而熄火之际,NFT 在商业与销售的应用,却持续蓬勃发展,不减反增。
炒作图片结束,商业应用开始?
过去,我常觉得许多 NFT 开发者虽然满口艺术、科技、社群、乐趣,但真正驱使消费者购买的动力仍然是「觉得他会涨」。
所以当一个「看起来好像会涨」的 NFT 出现时,就会有很多人开始熬夜刷优先购买权的「白名单」、开卖後砸重本,然後换手,等该赚钱的人都赚到了,失去流动性 NFT 便开始跌,让最後买的那些人套牢。所以才会有那麽多不明不白进场的人,会觉得 NFT 是诈骗。
不过近来已有越来越多不是以竞价炒作为目标的 NFT 出现,例如完全是蒐藏性质的张惠妹演唱会纪念 NFT,或是从最初就不鼓励转卖的「酒吧 NFT」FlyingClub,此外也有 Prada、Gucci、LV、Adidas、雅诗兰黛等许多精品或消费品把 NFT 当成宣传一部分,更有媒体把 NFT 当成会员卡,每个操作各有高下千秋。
会不会就是在「卡通图」一头热逐渐降温之际,NFT 的商务运用才会真正冒出头角呢?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前往 RE:DREAMER Lab 与三创生活共同主办的《Meta-Commerce Web3 商务论坛》,在众台湾区块链前辈畅谈之下,也得到几个关於商业领域的 NFT 心法和玩法的启发。
哪些事情非要区块链来做不可?
由於区块链、去中心化、Web 3.0、NFT 等词汇越来越「潮」,传统企业若只一窝蜂追求噱头而推出与区块链结合的专案,很容易落入为做而做的状况,最後甚至搞得四不像,收不了尾。
品牌开始行动前,应该先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麽。一如论坛中 NFT 交易平台 OurSong 创办人吴柏苍所说:会员卡 因为有价值、会长久留着、有价值和转移需求,在方便验证和交易的区块链上以 NFT 形式发布就很适合,但如果只是使用一次的票券,做成 NFT 可能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也是这样的观察,OurSong 就推出把「兑换券」和 NFT 分开的功能,让 NFT 持有者可以在 APP 中得到不上链的活动或商品兑换券,让 NFT 专注在他最合适的应用场景,而不是好像什麽东西都要做成 NFT。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十分合理而且实用。
除了上不上链,「怎麽上链」这件事水也很深,因为不同商业目的,也需要搭配不同链的特性。
像是台湾公链「ThunderCore」的共同创办人 Chris 就讲到,若是要做高单价的交易品,自然可选择高附加价值但手续费也高的以太链,如果要达到快速交易目的,或许就可以选择 Solana 或其他快速又低手续费的链,不用纠结一定非要以太不可。
而发行 NFT 形式的「会员卡」又有什麽意义呢?活动当天不同场次的多位讲者,都有提到「资料蒐集」的功能。因为拥有这类 NFT 的消费者,基本上就是对品牌最忠心的一群人,一但他们持有NFT,之後不论是线下的会员活动到链上「空投」其他东西,都能有数不尽、而且传统会员卡难以做到的操作可能。
想清楚自己需要的是 Web 3.0 的什麽,是企业启动专案前的第一要务。
开始之前要先想消费者如何进场,和怎麽收场
在企业采用区块链与 NFT 技术进行宣传的同时,通常都会搭配 Twitter 或 Discord 等社群经营操作,但失败甚至是引发炎上的案例其实也不少。
论坛中我觉得台湾电通行销区块里里长伯说到了一个重点:企业需要思考怎麽收尾。
因为有太多专案大张旗鼓的展开,但热度过去後,企业本身资源投入变少,好不容易凝聚的社群也逐渐流失,最後只剩下空壳,对企业形象并不会加分。因此企业决定进军 Web 3.0 之初,就该思考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是单次活动,还是要永续经营,并评估两者背後完全不同的成本,才不会因草草结束造成支持者反感。
此外,虽然币圈人习以为常,但对一般的用户来说,那些注册交易所、KYC、买币、换币、开钱包、汇钱等流程,仍然是非常高的门槛,也很容易因此将潜在消费者挡在门外。
交易所 MaiCoin 旗下虚拟钱 包Qubic Wallet 的 A9 就说,他曾看过某个「购买懒人包」里有 12 个步骤「根本看不完」,他们也因此在自家平台上推出「用信用卡买 NFT」的服务。事实上,包括 Coinbase、Cyrpto.com 等平台或 MoonPay 这样的服务在国外皆存在已久,也都是在想办法让「圈外」消费者能尽可能简单的买到币圈商品。
毕竟,如果没有新的金钱流入,币圈里的资金也只是从一个专案转到另一个专案,持续有新的使用者带钱进入,才是让整个生态圈不断成长的方法。而这背後,都是金流系统的串接。
Web 3.0 和 2.0,究竟有什麽不一样?
Web 3.0 和去中心化的优劣,在业界至今仍争议不休,但我很喜欢区块链社群顾问三妈的解读:「在 Web 3.0 要面对的股东,是每一个 Owner。」
确实,过去企业经营只要跟少数几位股东回报,安抚好高层就不会有大问题,但在 Web 3.0 时代,假如你发一个币或 NFT,持有者换个角度看其实也都具有投资人身分,每个人在社群也都会提出不同意见。
套用 RE:DREAMER 的共同创办人 Boyu 的说法,Web 3.0 就像是在煮「石头汤」,相较於从前由企业煮好一锅汤,接着用各种行销手法说服消费者买汤的模式,Web 3.0 更像是有人说「我有个煮好汤的点子」,然後让所有的参与者丢入自己的东西,一起煮出一锅好汤。
若将这个模式套用到商业上,传统企业的客服模式也会发生改变,过去消费者遇到问题可以被投诉专线和一个个公关隔开,但在 Web 3.0时代,社群中的持有者很容易可以找到主理者本人,高层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机会也会变得更多。
虽然公关危机可能随之增加,但连带的好处,就是许多用户都会提供对专案本身有直接帮助的意见,这是过去商业模式难以达成的特色,也是进入 Web 3.0 领域的企业值得利用的优势之一。
上述的种种服务与商业模式,许多看似理所当然,但背後从写智慧合约、Web 3.0 介面导入、金流串接、社群经营等,其实都需要大量技术人才,传统企业因为 Coding 问题让整个NFT专案变成灾难的案例也不在少数(咳咳,嘟嘟房,咳)。
与其自己蛮干,其实台湾早有许多经营已久的顾问或工程团队,企业放眼 Web3.0 红利之余,也别忽略这些基础技术的重要性。找一个足够优秀的团队,长时间投入这个只会不断成长的社群,或许才是跟风噱头和永续经营最大的差别,消费者也绝对看得出这两种企业本质的不同。
责任编辑:Chris
核稿编辑:汤皓茹